close

其實美食的定義在很多人的心中可能不會是什麼山珍海味,它可能只是在你家巷口陪著你從小吃到大的小東西。
我也忘了這間店開在這邊多久了,只是以前都是走進去飛駝二村裡吃阿公麵,不知道哪一年吃完出來時就看到它開在巷口了。自從阿公麵換他女婿接手後,不知道該怎麼說,換一雙手那味道就不對了。是不是小時候的同學都離家去打拼了所以家常麵也沒有了麵粉味?台灣人的手再怎麼搓也桿不出外省的味道。後來比較常吃的是這家炸醬王。

炸醬王當然老板引以為傲的招牌就是炸醬麵了,以乾拌麵的類型來說,雖然我是希望它能再鹹再辣一些,吃飽了再一碗清香的清湯是最美滿的享受了,但老板講了畢竟還是一般的消費者佔多數,我只好自己加辣醬了。從另一方面來說它值得講的也是它的炸醬不會太油和太鹹,所以也才能每天去吃個大碗的不用擔心!
整體來分析,它的麵也不是手桿的而是向廠家買現成的,但口感和吸水還能接受。唉~這年頭除非自己動手,不然我看也很難滿足了,說的容易一轉眼我這台北佬寧可吃外面現成的也超過15年沒動手自己桿麵條了。


吃完了看看碗裡不會剩太多的油,這是有健康概念的炸醬麵!那要健康就健康到底吧!咱們打從小吃麵條長大的都知道“原湯化原食”,就著碗裡剩下的醬跟老板要些麵湯來盪一盪喝下,挺ㄇㄞˇ的!

可能很多跟我一樣的外省小孩成長的環境都是有麵粉就不會去吃米飯,在前一陣子本來都是固定去吃炸醬麵當晚餐的突然看到怎麼價目牌旁邊多了一張牛雜麵?自從離開麟洛後很多年沒有好好吃一碗牛雜麵了,它的麵配上牛雜應該不錯吧?我是這樣想的就好奇來一碗嚐嚐。這麼一吃的結果就是我每天都在想“今天是要乾的還是湯的了”。

根據維基百科講的 - 牛雜的起源,據稱是上古一位大王在先農壇親耕祭祀農神時,突然天降大雨,大王看到當地百姓飢謹,立即下令屠宰親耕的牛,將其牛肉、牛肚、牛心、牛肝、百葉、牛腸等放入鍋中。百姓食後醇正鮮美,味道甚好。至此流傳于山東等地。由於其蛋白質較高,營養豐富。且很容易被吸收,是有益於健康的絕佳食品,後被人們稱之為「牛雜碎」。
牛雜是東南亞廣東香港常見街頭小吃,由牛的內臟煮成,包括牛胃、牛、牛、牛、牛、牛牛沙瓜等等。通常以濃郁的柱侯醬汁調味。
牛內臟是比
牛肉價錢便宜的食物,所以受平民百姓的歡迎。在煮食前,它的清洗工夫要比較多,否則會有異味; 從健康而言,它的膽固醇比較高。

事實上牛雜的膠質豐富,老板每每滷好一鍋等放冷後整鍋就變成像果凍一樣,那照現在的流行話講“還養顏美容的哩!”

當然標題寫了推薦我們就是要仔細的交代為什麼推薦?這推薦要怎麼吃?這牛雜的特色沒別的就是料好、湯濃、肉大塊!老板很好笑的堅持說肉切的那麼小,就算再好吃也變成不好吃了,湯頭吃的出來濃濃的菜頭和骨頭熬出來的甘甜,以一般在外面吃的麵店來說這是不容易的了。

其實有湯的麵只要店家有老實的花功夫熬湯頭就一定好吃。既然有好的湯頭怎麼吃才不會糟踏了老板的苦心?接著要講的就是吃的方法也很重要:

〈A〉:麵來了先輕輕的把麵撥開,因為煮麵不是用湯頭煮的會有麵湯水的味道沒有跟湯頭的味道統一,先撥開讓麵條有空間可以吸收湯頭的味道。

〈B〉:接著先喝湯用湯匙慢慢的享用原湯的原味,夾著大塊的牛雜沾著醬大口咬著,湯再慢慢的喝讓麵條有時間去吸收湯頭的汁味。

〈C〉:等湯喝的差不多了,麵條也泡在好湯頭裡泡的差不多軟爛吸足了味道了。不囉唆一手筷子一手湯匙甩開腮膀子卯起來開吃!稀哩呼嚕的連麵帶湯的大口全吞到肚子裡去!那一份滿足ㄚ...

推薦就貼上個地圖,讓有緣來逛到我部落格的十方大德就同享功德,呵。

PS:前幾天老板居然說他都幫另一個客人直接用湯頭煮麵,一聽之下氣的想罵他“你都知道那樣更好還裝傻不幫我煮!”真是oox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e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