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次台南行的主要目的是和布丁妹聊到台南有個烏龜的古老傳說,她居然不知道。那身為一個男人當然就有責任帶她出門看看世界了,整趟行程都只是很簡單的吃和看。買了台南觀光護照,選在拍完婚紗後需要休息的這個週末搭上高鐵就到台南來看烏龜了。

王八馱石碑的典故由來在全球華人居住的範圍內都看的到這些文化的痕跡,只是好像很少人知道它是怎麼來的。這好像又跟我之前探討研究“ㄚ彌陀佛”是怎麼來的一樣,顯的就只有我最無聊了。

先說說赤崁樓《台南市政府的古蹟網》說:

歷史簡介 >>

  • 位於臺南市赤崁街與民族路交叉口上的赤崁樓,原為荷蘭人所建。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也把這座城樓叫做紅毛樓。
  • 西元一六二四年,荷蘭人由安平登陸,在一鯤身地方建造奧倫尼亞城;三年後,改名為熱蘭遮城。由於商務繁多,原址不敷使用,加上水源缺乏,乃遷往赤崁一帶,重建市街。
  • 西元一六五二年發生郭懷一抗荷事件,引起荷蘭人的警惕,便於次年在赤崁建造普羅民西亞城,西元一六五五年大致完成,這便是初期的赤崁樓。當時的城樓,背山面海,與數里外的熱蘭遮城遙相對望,互為犄角,控制臺江內海。由於市街繁盛,荷蘭人便以它做為商業及政務的中心。
  • 西元一六六一年,延平郡王鄭成功攻取赤崁樓,改赤崁為東都明京,並暫住在城樓內。直到荷蘭人乞降,才和子孫移居熱蘭遮城。鄭成功去世後,赤崁樓成為火藥、軍械的貯存所。
  • 西元一七二一年(清康熙六十年)發生朱一貴事件,城樓遭到嚴重破壞,連門額鐵字也被取下來鑄造武器。接著幾次地震的肆虐,城樓坍塌,景色更是淒涼。西元一七五0年(清乾隆十五年),知縣盧鼎梅將縣署移建於赤崁樓右側,加以修護管理,定時開放供人參觀,而百昌治八景之一「赤崁夕照」的美名。
  • 十八世紀清同治年間,供奉觀音佛祖的信徒們,在城樓上建造大士殿。中法戰爭(清法戰爭)時期,劉銘傳命臺灣知縣沈受謙拆毀荷蘭時期的城墓,人士殿因而受到波及。
  • 西元一八八六年(清光緒十二年)沈知縣為了振興文教,在赤崁樓北側蓬壺書院,同時,將赤崁樓樓基填平,在高臺上建造文昌閣、五子祠及海神廟。次年丁亥,中法戰爭(清法戰爭)結束,人民又要求恢復大士殿;於是,舊基填平的赤崁樓,竟成了廟、院、閣、祠、殿等各種不同建築雜陳的展示場。
  • 日治時期,赤崁樓充當陸軍衛戍病院,蓬壺書院因地震多半倒塌,五子祠也因颱風的侵襲而損毀。西元一九一八年(日大正七年)日人整修赤崁樓,並做為臺灣總督府日語學校臺南分校(臺南師專前身)。西元一九三五年(日昭和十年)赤崁樓被指定為重要古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赤崁樓曾做為臺南市立歷史館使用。
  • 西元一九六○年(民國四十九年),福康安平定林爽文的九座贔屭碑,移至海神廟臺基南邊排列展示。西元一九六五年(民國五十四年),赤崁樓做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移除了不少朽木,卸換上許多鋼筋水泥的柱樑。總之,赤崁樓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建築演變史。從荷蘭式的城堡,迭經歷代的改變,一躍而為中式建築的輪廓。從諸廟雜陳到雙棲並立;從填平城基,到碑林佇立,真是歷盡滄桑,變化萬千。民國時期,幾經整修,將原有的木造結構,改為鋼筋混泥土,將主要入口由西改為南向,西元一九八二年(民國七十一年)被列為國家的一級古蹟。

特  色 >>

  • 從創建至今,赤崁樓歷經三百多年之變化,樓房之增修次數頗多,然其於台南市所辦扮演之角色,卻一直是十分重要。
  • 現存之赤崁樓,山南面的庭園、北面之閣樓及西面蓬壺書院所組成,庭園草木扶疏,立有國姓爺受降之雕像,靠閣樓之牆基土,則立有九塊石龜之御碑,其是移自於大南門城邊,一七八八年清乾隆讚賞平定林爽文之役之記功碑,碑以花崗石所雕,碑首雕雙龍,碑文滿漢各四邊,二者合壁一篇,所有碑是立於狀似石龜之贔屭上,其為九龍生子之一,生好負重,然由於其貌與龜無異,一般人均稱之為〔龜碑〕。
  • 現有兩棟閩南式閣樓,是立於原普羅民遮城改建之基座上,原有城堡相當的小,上有主要建築一座,南北則各有望樓,目前荷蘭時期之城堡只遺留西面之門及東北角隻殘蹟二處,從其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磚材之疊砌,這些磚材來自於印尼爪哇島,並以糯米汁、糖漿、砂與牡蠣殼之混合物為灰漿。
  • 閣樓之中,海神廟位於南面,文昌閣位於北面,二者屋頂均是重簷歇山的表現,重簷之間實即為二樓部分,繞以綠釉花瓶欄杆。海神廟目前懸以〔赤崁樓〕門匾,內部當作赤崁樓之展示館,東面之花瓶形門洞,相當別緻。
  • 文昌閣目前仍懸有沈受謙所題文昌閣匾,一樓亦做為展示之用,二樓則祀魁星,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斗,一足踏鱉首,一腳踢星斗,以象徵獨占鰲頭之意。二棟建築皆位於台基之上,台基中間均有龍形御路設置,牆面則開書卷形之窗戶。
  • 二樓閣中間現有一古井,傳說中可通往熱蘭遮城,是真是假,留待遊人自行想像。整座高起之基座周圍,砌以磚造欄杆,南面之欄杆還立有可愛之小石獅。
  • 南面基牆則砌以歷代石碑甚多,西面庭園中亦佈滿石馬、石陀與技勇石等歷史文物。蓬壺書院之門廳是該書院留存較具原貌之清代建築,面向西面,裝修簡樸,可順便一覽。

烏龜的故事要從最起頭中國文的文化開始說起:

「龍生九子」是古人的傳說,傳說龍生九子不成龍,九龍子性情各異,各有所好。九子就是霸下、螭吻、蒲牢、憲章、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大家一定都常在宮殿、廟宇或是畫稿、建築、家具、衣料等裝飾上,常見到牠們的蹤影。

  • 第一子贔屭,一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這便是石碑下趺的由來。像台南赤崁樓前,陳列的九座高大的乾隆年間雕造的「石龜御碑贔」,雖然雕作寫實的龜形,但由於是龍的九子之一,所以古來多的是螭頭龜身的模樣。
  • 第二子螭吻(蚩吻、鴟吻、鴟尾、嘲風),形體似獸,習性好張望或好險,成為今日廟宇殿頂、堂塔樓閣等高處的龍或屋上的獸頂、殿角的走獸,也可壓火災。
  • 第三子蒲牢,形體似龍而體積較小,性好鳴叫,成為今日鐘上的獸鈕。又傳說蒲牢畏懼海上大鯨,鯨擊蒲牢,便會發出很大的鳴叫聲。所以想要鐘聲宏亮,就作蒲牢於鐘面上,刻鯨形的木槌去撞它。東漢班固〈東都賦〉有「於是發鯨魚,鏗華鐘」的文句。後來,禪寺齋堂也懸吊魚梆,據說也在表示魚化龍的「超凡入聖」的意思。
  • 第四子狴犴,一名憲章,形體似虎而有威力(一說好訟),所以立於官衙門扉或牢獄的大門上。
  • 第五子饕餮,好飲食,所以立於鼎蓋,甚至成為中國古代銅器最重要的裝飾圖案。
  • 第六子蚣蝮,性好水,所以立於橋柱;一作帆蚣,好飲。
  • 第七子睚眥,性好殺,所以立於刀環等兵器上。
  • 第八子金猊(狻猊),形體似獅,性好煙火,因此立於香爐兩旁,另有一種說法是好坐。
  • 第九子椒圖(椒塗),形體似螺蚌,習性好閉,所以立於大門舖首。

若包括這九子在內,龍的形象可以說是變化多端,運用於建築、器物的裝飾範圍,極為廣泛。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跟龍有關的怪物,例如龍首魚身的鰲魚、龍首鱉身的黿以及其他龍首人身、龍身人面、馬身龍首、龍身鳥首等等怪物,無不顯示了龍已成為中華文化圈裝飾形象之主題。


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兵變平定,乾隆皇帝在熱河行宮聽到此一好消息龍心大悅,親撰詩文,並在福建以花崗岩雕成十塊紀念碑,
命運往台灣豎立,以表彰福康安的功勞,詩文精緻,值得品讀。

為了載運這十塊碑及「龜座」,可是讓下面的官員傷透腦筋,害怕船負重不足,特別將碑與龜座分船運來,到台灣再組合。誰知道就要抵達目的地時,其中一艘船卻在台江內海翻覆掉了一個石座,負責的官員害怕大禍臨頭,趕緊用台灣砂岩補上一座「假龜」,目前這座「假龜」還在嘉義的中山公園內,用心馱著乾隆皇帝御賜的真碑。

早期,傳說這口井有地道通到安平古堡。幾年前經成大的一些人下去探險後證實傳說是騙人的。

其實到台南玩很受不了的是台南的大太陽,和一堆的大陸觀光客。幾個風景點都沒辦法好好的取景拍照,但人家大老遠來一趟讓讓他們好了。看完烏龜出來後我就藉故跟布丁說快中暑了,幫我去旁邊買個冬瓜茶。其實我是想找個樹下坐下來偷抽根煙,真是受不了的熱。結果布丁居然一下子就把冬瓜茶買回來了,當場被活逮還拍照存證。。

為了贖罪也想要消暑,我就虛偽的伺候咱們布丁嬸到旁邊來個台式下午茶吧。其實台南小吃大部份都集中在廟的旁邊很好找的,因為以前的生活型式都是集中在廟附近嘛。

聽說這家很有名,就來個下午茶套餐吧。

碎碎念的嘴臉,真讓人受不了.. 把她拍起來隨時激勵自己要自我成長好了。

手捲、nikily、味磳湯,多棒的台式下午茶ㄚ~

不過,故事到此還沒有結束,那隻掉落台江內海的「真龜」,經過百年沈潛,在台江內海淤積後竟然於1911年被發現,由漁民撈獲,目前該「贔屭」安置在台南市保安街「保安宮」內。被奉為「白靈聖母」,據聞背上凹槽所盛之水可治眼疾。

當其他9位同胞手足100多年來皆默默承受馱著重碑,任憑風吹與打日曬時,還要忍受從大南門城外被搬到赤崁樓的遷徙之苦(維基百科稱最早是豎立在赤崁樓) 。

這隻「贔屭」竟然能在廟中舒服納涼接受民間香火奉拜,這隻「贔屭」應該如傳說真的有靈,不然當時怎麼會知道落跑?

另外,龍生九子不成龍,九子就是贔屭,應該是男性,而「白靈聖母」是女性,現在大家都已經被祂們的性別搞混了。

台南保安宮的「白靈聖母」以前大家都只稱呼祂為「石龜」,坐北朝南,後來因道路拓寬,保安宮後殿被部分拆除,現在「白靈聖母」座位改了方向,成為坐東朝西,而且由露天變成有自己的洞府,並且也有了人形化的神像接受信徒膜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e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