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五世紀末葉,葡萄牙人發現由歐洲經好望角直抵東方的航線後,西方勢力逐漸東移。

首先是葡萄牙人進佔澳門,並在我國東南沿海分設領館;接著西班牙人跟進,日本人也不甘示弱;使得早想與我通商的荷蘭人倍受經濟壓力。西元一六二四年七月,荷蘭人自安平登陸佔領臺灣,以遜克為駐臺第一任總督,在一鯤身竹岩的舊址上構築城垣,由於磚石奇缺,先用砂土及不板建造,稱為奧倫尼亞城。

 

西元一六二七年改名為熱蘭遮城,並就城垣材料,逐步改為磚石構造。全部工程於西元一六三三年完成,這便是初期的臺灣城。城的規模,廣兩百七十七丈六尺,高三丈餘,計分三層,由內外廓組成。

 

城垣用糖水調灰壘磚而成,四周做雉堞,再釘以鐵,城的前方另築烏特烈茲堡以為前衛。由於棟樑堅巨,灰飾精緻,所以成為總督辦公居住之所,也是統治臺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

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攻取臺灣,為紀念其故里,改一鯤身為安平,並和子孫遷居熱蘭遮城,王城之名因此而來。

西元一六八三年靖海侯施琅打敗明鄭軍隊,臺灣納入清廷版圖,府治移於東安坊(現今臺南市區);熱蘭遮城失去王城的地位,而改為軍裝局。

西元一八七一年(清同治十年)軍火庫爆炸,城垣殘破,形如廢墟。殘留磚石遂成為官民修建房舍取用的材料。三年後欽差大臣沈葆楨建造二鯤身砲臺,因需要用大量城磚,一時難以訂購,鑑於臺灣城已失去軍事價值,而淪為殘蹟,放大量拆除城磚,加以運用。臺灣城至此已無原貌可尋。

日治時期,為了建造安平海關宿舍,臺灣城殘蹟被夷為平地,並在其上重建方形臺階式的磚砌高臺,臺的中央蓋起拱券式的洋樓建築,這便是後人熟知的安平古堡。在古堡的右側,臺基之下殘存一段厚厚的半圓形稜堡基座,儘管飽經風霜,依然堅實渾厚。古堡前一睹高高的臺灣城垣,爬滿了古榕蒼勁的根脈,斑駁中仍見剛毅;不僅是外人侵臺的史實,更是先民奮鬥的鐵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e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